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討論三: 閱讀分享: 思考的技術



近比較沒有時間寫文章, 可是又不想荒廢掉網誌@@", 最近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又重新思考的一些觀念跟想法. 同時也催化自己的頭腦開始產生化學變化. "獨立思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當時我20歲. 那位國文老師啟發了我, 開始去感受什麼是獨立思考. 但我仍是迷迷濛濛, 不曉得如何實踐. 因為我連"社會"長什麼樣子都不清楚, 更別想像巨輪的世界是有多麼廣大.

最近重翻了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暸解現在地球發生了什麼事, 科技進展到什麼程度, 經濟如何運轉, 甚至與我同年齡的e世代年輕人已經具備的競爭力與思考的能力等等. 第一次讓我大開眼界, 也是第一次讓我發覺原來世界的競爭力是這樣子的. 讀完之後, 我慢慢體會到, 現實跟理想存在著一個"Parti". 若想要抓住, 那就必須獨立思考, 才可能會實現.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 就是做任何事情, 無論自己創業或為他人工作(如:做音樂, 寫作, 投資), 若想要在這個世界找到立足點, 就要多些創意, 這些創意就是來自你本身滾動地頭腦所印出的觀點. 非線性思考的重要, 及掌握未來趨勢是現在年輕人應具備的, 儘管我認為有些是可以調整的. 世界是如此巨大, 自己是如此渺小. 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

在此就分享我當時大四寫下的讀書心得, 其實自己的有些比喻不是太好, 也有點"錢味", 不過純粹分享一些心, 希望給一些思考人生的方向. 心得分享如下:

謂「思考的技術」就是告訴大家頭腦應該要不停地運轉、不停地思考,如何維持思考又得靠對每件事情保持「懷疑的態度」來讓腦筋不斷地追根究底,最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當然思考並不是指憑空幻想,而是根據邏輯的科學思考路徑,找出解決方案;此書中講了很多有關他自己的例子如他在第五章提過:「我是屬於冒險家、探究者。造訪過世界六十個國家,用我的腳實地經歷過且看過五花八門的事物,一路觀察至今。然後用歷史性的時間軸和地理性的空間軸,這兩個二次元的空間來做事物的思考。我是具有瞬間運作二次元思考方式的習慣、癖好。」

書中也列舉很多一針見血的例子,來說明現今社會一些「舊體制」下的荒謬,譬如:學校填鴨式的制度是抹煞個人思考、日本金融整頓的失敗等;也有說明新經濟的一些風貌,像是中國興起、網際網路世界、行動電話的未來、電子化政府等建構,他都是以非線性的新面面觀,來說明他看見某種現象出現時對於假設問題和實證檢驗結合後的新見解,他的思考幾乎是非常新穎的,比Y世代的年輕人還要更進步。

他書中講了很多我們生活中視為平常的舉動,其實已經帶來了整個社會與經濟的巨變如網際網路中的網客,利用Internet無國界的交談、買賣、搜尋資訊,而這些舉動每個國家的每一為網路人口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整個生活型態已經完全改變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產生了共同的文化,這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我看了這本書才真正了解到這個世界真正的面貌,資訊、金錢、想法已經是跨國界的在流動與變動,聽起來是非常恐怖的。

大前研一在書中也有說明了幾個問題思考的範例,也有出給讀者進行思考的題目。接下來以書中章節提過的一些觀點或主題,寫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考。

切換思考路徑
述說本身思考的方法與途徑,非天生所擁有的,而且大前研一(之後統稱"他")強調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思考的方法,除了是拋開舊有的知識接受新概念,思考的方法是利用科學的精神─實證研究。看到一個現象時或是解決問題時,首先是要假設一個符合現實的情況,在針對自己的假設實地去做研究與分析,所以「實際訪談」變得非常重要,取材的方式都是要透過邏輯的思考來獲得正確的資訊,所以他後面幾章強調不要輕易相信媒體和經濟學者,也就是「眼見為憑」。

人常常把自己假設的情況當做最後的結論譬如「假設台股可以衝到九千點的話,房地場市場將會熱絡不退。」或是「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勞工減少,所以會導致經濟生產力不足。」如果就此作為真正的結論將會是非常危險的,為這種假設是不合乎邏輯,真正的現象絕對不是可以用「經濟學」或「統計學」觀點可以解釋的,所以假設和結論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當然,不能做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但是如何去做?如何從哪些路徑得到這些思考的方式?其實作者給的方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做的也就是從觀察日常生活週遭的現象,思考出自己對這些環境的想法。如:每次去補習公車裡頭的人非常多,從沒一次座到空位,「如果你是客運公司的管理者,你該怎麼去著手解決?」;更進一步地在公司,「如果你的職級比現在高了二級,你會怎麼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透過日常生活不段地思考運轉,久而久之就會訓練出屬於自己思考的路徑,面對問題只要透過這樣同樣的模式,答案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所以第一章說明了到底「思考」它的本質是什麼,絕不是胡思亂想做空夢,因為還要去實踐,如同像個冒險家,不斷地去發覺每個事物,敏銳觀察每個動向,即使流血了也無所謂,嗯!我深深地認同這樣的做法,有時候會碰壁,但久了的確在某些事情的解決上透過這樣的模式都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邏輯打動人心
書中提到Know-How這個名詞,也就是利用邏輯思考的方式,讓人理解所提出的方案或方法,而我覺得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這樣的模式去找出去問題與答案。當然,結論可能會發展出好幾個,其實最後的建議只要是最好的那一個就可以了。想想看,你向公司老闆列舉許多改善公司營運狀況的建議,通常執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作者所想說的就是果斷地判斷,朝原定的一個目標去達成,多管齊下只會庸人自擾。瞭解怎麼運用邏輯,如何讓你的企劃案會被欣然接受?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在討論問題或個案的時候,對於聽者都必須察言觀色,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度不同,不可能都用你自己的方是去向人表達,有些人會聽不懂,而重點就是臨場的反應,如何隨機應變地去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所以也就是說,若要打動人心,「不應是自己理解的順序,是對方理解的順序」。

再來前面所提到的,不能光從現象去做判斷,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在現代的新經濟模式中,已經沒有固定的模式和依據可以做判斷,因為「知識用買的,很快就可以找到了」,所以作者一直強調獨立思考的培養,他相當引以為傲的是,他所說的話都經過他自己思考出來的方向,幾乎很少引用古人或是先人的知識,由此可知,判斷一個問題所在,還是得歸於實證上面所得到的結論,別人給予你的資訊往往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當然日常中有很多用「搜尋」就可以輕易獲得的,那已經是一般的常識而沒有價值的,思考本質才是真正該去學習的,這就是所謂的網際網路經濟體發展出來的結果。

書中有提到提案中所用的「金字塔結構法」,所謂「金字塔結構法」首先分析出資料及事態將導出的結論、主張列成一張表;再來把表上的結論、主張根據主題的類似性做分類,在將同意類內的結論分別按順序區分,這時候把原因放在下層結論方放在上面,按快慢順序區分,也可以根據時間、社會習慣、數字大小等等做排序;檢討同層的共通結果,再討出最後的結論,放在最上層;最後,所有的主張都主張了金字塔。這其實就是幫你歸納與獨立分析,每個問題的釐清都是清晰的,有助於自己對現象的判斷,我認為是非常管用的方法。

洞悉本質的過程
這章所探討的其實就是要在怎麼樣的環境與過程中,能夠激發出洞悉問題的能力,其實就跟我在企業管理這門學科學到的「美國式企業」對於員工要求及福利是一樣的。Google這家公司,公司就宛如學校環境,有沙灘排球、沙龍美髮廳、健身房、可以隨時隨地休息的軟沙發,甚至上班時間是沒有固定的,還可以帶心愛的狗狗來公司開會這聽起來似乎是來玩的不是來工作的,但是Google就是要讓員工在快樂的心情中,有新奇的想法或思考,因為只要是一個新點子出現,就可以創造出五倍、十倍的經濟收益,Why not?常常接觸不一樣的事務,對每件事情都充滿好奇心,能夠在異質性(就是不分部門派別人員,彼此思考都是獨立的)工作環境下,就可以發現看不見的新事物。

當我讀到這邊,回想小時候對於做一件事情,不論是讀書或是畫畫,都想要跟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就是要跟學校教的不一樣,但又常常懷疑自己是否正確。正如大前研一說的:學習知識要像學習音樂、練習運動一般。不應該壓抑自己新奇的想法。看了這本書,有了重新拾回那個熱心好奇的自己。


第四章主題是「非線性思考的建議」。我想這章應該是整本書的核心. 曾經讀過朋友借我的一本書叫「當圓形遇上三角形」,就是透過人們喜愛的基本圖形了解每個人特屬的個性,進一步深入他的思考方式與他溝通,是一本增進人際關係的書。也就是將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曲型依直覺喜好排列,選擇曲形的人,書中提到會選此就是「非線性思考」的人。其特性是「提出假設,運用結論,繁瑣的規則與內容無須了解」的人,但這樣的舉動正是大前研一所要提倡的:跳脫體制、不要讓學校耽誤你、為沒有答案的問題找答案。倘若自己真的去研究和思考,比老師黑板一字一句教的更能夠吸收與體會。

作者所說的「街頭營生者」,我覺得就像是街頭藝人,雖然整天日晒雨淋,但確實比較讓人比較靠近,也清楚知道這邊的人喜歡哪些音樂、哪些表演、現在的人喜歡哪種音樂,也許哪天他有了新的發現,就一舉成功了。大前研一認為現在的老闆是越來越年輕化,有些二十五、六歲自己出來創業,有些就是街頭營生者,也懂得做企劃書、資產負債表、人事規劃等經理主管級的工作,他們個個親自力行,真正了解顧客的需求,追求的就是「個性化服務」,反而那些大企業老闆,花了二十幾年升上主管,所用的學術派管理似乎趕不上現代的潮流了。為何差距可以這麼大?因為「知識已經可以用買或搜尋輕易得到」,以前在高中的時候要找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不容易,甚至看不懂,現在上網搜尋一下,既有範例也有教學,也快就得到資訊,這也難怪為何有這麼多的年輕人想創業了。

我了解現在跟高中時又有一段差距,那也只不過是四、五年前的事情;變化越來越快,經濟狀態就越複雜,變數越多、未知數越多,所謂的經濟、數學模式似乎沒辦法完全套用。作者一直強調,現在學校或是生活所要學的,是思考模式而不是知識。他也說,「生活簡單」才能熱思考路徑可以更清晰地到達,什麼是生活簡單呢?無需思考的事情,也就是日常必備的物品或約定事項,就不要再去思考,儘量簡單化,穿著簡單、生活作息規律等等。這本書不但敘述思考的方法、新世界的經濟,生活運動也是個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時間的分割越簡單化越規律化,你就可以完全地思考你想做的事情了,更不會因為許躲瑣碎的事情讓你思緒變亂。

多接觸新事物,多看看以前未接觸過的領域,多嘗試新穎的思考與方法你的思考力才會提升,有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或許才是事實的開端,作者常常透過一個事物的本質,發展出放射性的過程,最後導出驚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就透過非線性思考的環境與態度所得到的,人不應活在現狀。

讓構想大量湧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絕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舊有想法遺留下來的做法,你只是跟隨者,相信別人應證過的只不過就是相信那個時間點,下一秒時間就不在那兒了,你很難解釋一件事情的發展。怎麼讓構想大量湧現,就是「抱持疑問就是解決問題的源頭」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產生好奇心,更不要輕易相信傳媒。前面所提過到的,就是「先假設,再驗證」,但是往往人們在假設的那時候就打住了,人的思考就僅如此嗎?絕對不是。其實常常與人爭論某些觀點時,都會利用過去的觀點來敘說,從來沒想過利用現在出現的狀況或現狀獲得資訊來判斷,這個部分的確是可以去學習和努力的,這樣也會幫助你頭腦的運用,讓構想大量的湧現;再來就是抱持快樂的心態去做每件事情,因為悲觀並不會帶來希望,因為創意與思想都是需要希望的。

這章有提到所謂的「大前法則」,是指活在這個世界的任一角落或是不同文化的人民,都會透過網際網路的橫向平台,將每個文化與人民拉近甚至融合,創造出新的一個文化。想想看,全世界的網客包括我已經有十億人口,每天做的動作都是一樣的,好比是部落格的崛起、網路交易和拍賣、搜尋資訊和下載檔案、上網聽音樂,這些動作不就是網客共同的文化嗎?這個也是我之前所沒發現卻是身歷奇境!所以,以前覺得不可能、被忽略的事物沒有不可能會發生的,而不認為理所當然的人比較容易成功,世界不斷在變,人也要跟著變,這已無關讀理工科還是文科,每個人都要具備這樣的思考模式。小時候學習吹奏笛子時,每個人吹出來的味道都不同,每個人都有一番風味,有些吹的很工整而且拍子都對,但是聽起來毫無生氣;有的人拍子不穩,忽快忽慢,但是吹奏起來相當有氣氛,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記得國小要考吹奏笛子,曲目不限,大家都挑課本上老師建議的曲目來吹,但總有特別的人,既不是找課本的也不是找課外的,而是自己編沒有範例曲目的曲子,雖然成績並不出色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跳脫而有想像力的思考。如果做音樂都要按樂理的去做,那我想RAP饒舌音樂現在不可能長時間佔據美國Bill Board音樂榜冠軍了(雖然我不喜歡饒舌樂),同樣地,思考事情或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解讀五年後的商機
第六章主題「解讀五年後的商機」和第七章主題「開拓者的思考」。我將此兩章擺在一起討論,因為能夠成為開拓者,他的思考是具備預測能力的。

此章所提到的,是作者對於一些未來生活的預測做一些新的看法,如「行動電話的未來」以及絕對普及的「家庭伺服器」,這些想法有些已經開始實際運作了,也有些還在發展中,但是這樣的想法在世界當中還算是新穎的,因為還沒真的落實在現實社會裡。書中有提到行動電話可以與悠遊卡、信用卡甚至ID卡做結合,而這就是「電子錢包」的概念,但是現在的情形仍停留在使用電腦這個平台,透過網路帳戶輸入才能進行功能,而利用手機無需網路下單,直接利用手機平台再透過網路進行交易或是身份認證,其實也就是把電腦放到掌心裡;而最近紐約時報報導日本行動電話的新發展,就是實體超連結(Physical hyperlink)。*1

A Futuristic Cellphone To Navigate the World 

在東京,透過手機上的鏡頭,這套模型可以閱讀所有建築物包括出租中的房屋的資訊。這項科技應用的層面非常廣,譬如可以利用手機訂購機票。

實體超連結也只不過是一個行動電話的應用之一,都是透過某些管道然後自動把相關資訊下載或呼叫出來,達成獲得資訊便利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在驗證身份或是車鑰匙,或許媒介改為輸入聲音來辨識。

看來這套系統似乎跟大前研一之前所預知到的發展幾乎是一樣的。去年到日本玩的時候,他們飲料瓶上都會有個條碼,一問之下,只需利用手機鏡頭將條碼的資訊轉譯至電腦網路然後手機自動下載有關的資訊下來,這是什麼的資訊呢?(現在台灣某些品牌的飲料也有類似的功能)原來是抽獎活動。有時候買零嘴也都有抽獎活動,還要寄明信片、剪印花,不是說自己懶,而是科技已經可以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了!

他也看出M2M(Machine to Machine)的商機無限,也就是感應器的應用,把事情運作的更有效率,解決資訊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再來就是電子化政府,窗口電子化,驗證電子化等等,這些都是作者從目前趨勢所思考出來的結果。其實除了思考的邏輯運用和途徑,以及生活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放大你自己的思考」,不收侷限,所創造出的想法不是只想得到一倍、二倍的效益,而是十倍、二十倍的效益。也就是勇於挑戰主管、經營者,把IBM、Google當成是目標,要有這樣宏觀的勇氣與思考模式,你的思考才會更寬闊、不受拘束。

最後,作者又重提了他所謂的「看不見的四個大陸」,第一個是舊時代的「實體經濟」,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後會越來越狹隘;再來就是「無國界經濟」,無論是資金、人才、金錢、事與物已在全世界不停地快速流動、互通有無,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採用鎖國政策包括中國大陸也是,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已經都融合一體了;「網際網路經濟」,十億人口的網客擁有共通的文化,而以後的生活型態與商機跟網際網路是脫不了關係的,現在也越來越多靠網路資源的分享讓更多的人觀看,獲得更多的利潤;最後一個就是「倍率經濟」,以前光靠單單一人影響整體經濟幾乎是不可能但現在卻可以了,原因是投資工具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你甚至可以用你資本的一百倍,借入一千倍的金錢,賺取無數倍的金錢,聽起來這樣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恐怖的,但真實的世界確實已經發展成這樣了。*2



讀完整本書,我驚覺這個世界變動原來是這麼巨大、這麼複雜,(如同牛頓形容宇宙如巨大的機械時鐘)我不就是活在時代的尖端的年輕人,卻明顯地缺乏了像大前研一這樣的敏銳的觀察與思考,這的確是如書上所說的,每天要不停地思考再思考,天天磨亮自己的大腦,才能辦法做出這樣敏銳的觀測。這本書讓我學習到很多,尤其學習或思考一件事情,不能只用正規或是課本的方法去想,跳脫正規的思慮,由自己思考出來的才會有更革命的創新,因為舊有思想都是只求出正確答案,但事實的答案並不是只有一個,但是自己的答案絕對只有一個,那就是成功的解答。我相信計算數字或統計可以訓練對一個題目的邏輯思考,但是思考一件死的東西你還是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唯有思考週遭環境的變化,訓練自己的邏輯,以及讓人信服的說明與理解,將是日後應該要思考的方向。**

小記:
其實自己看完之後, 我發現自己的人生觀是延續著當時的心境走下去的. 就像是我們注重環保或是綠色發展, 能夠展現自己獨立思考的一面. 思考自己的生活態度, 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關心在環境裡的每一個草木, 不要讓茫茫的社會觀阻礙你的思考方向, 或許"未來"就從這時候開始. 勉勵自己也勉勵大家囉!!



補充資料:
*1:目前Google已經開發最新的智慧型手機服務, 更近一步地只需利用手機鏡頭拍下的照片, 既可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一切相關的資訊, 將實體超連結應用範圍更為加大與快速 (如即時線上比價, 遊覽各國名勝古蹟的歷史與典故), 甚至代替條碼式. 詳細報導請參閱打開聯合報 看見紐約時報: Snap and Search (No Words Needed)
*2:James Martin<<21世紀關鍵倒數>>一書將世界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從倍率經濟到"幾何經濟", 從人工智慧到奈米科技等. 對目前世界發展有了更深遠. 更複雜的解釋, 甚至預測未來趨勢與應對方法. (右邊書籍欄有推薦^^)



參考資料與網站:
1.http://city.udn.com/50132/2199594?tpno=59&cate_no=50132
2.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3.自己
圖片引用來源:
1.自己
2.http://city.udn.com/50132/2199594?tpno=59&cate_no=50132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食物碳標籤:"食物里程"的概念, Far Foods



前陣子環保署剛辦完了碳標籤設計活動比賽, 目的是要在日常生活用品標示其生產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量, 供民眾了解其碳排放程度與推廣環保產品. 而計算"食物里程"也是相同的概念. 這個概念或許不是最新的想法, 不過還是想透過介紹來推廣一些目前環保標籤設計的概念跟發展囉~

再說之前, 可以先看看一段有趣的影片:

Food Miles from Dongchan Gi on Vimeo.

所謂食物里程(food miles)*1一樣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市場.商店)的距離. 一般而言, 食物里程愈低, 運輸的距離愈低, 則碳的排放就愈少, 對環境的衝擊也能夠減少. 包括減少購買冷藏空運的蔬果與肉類, 多吃當季和當地生產食物等除了利於環保且有較新鮮的食物提供. 這也是最近推廣的一個環保概念. 但日常生活中, 因季節不同, 我們有時購買的水果或其他食物在當地則不容易生產, 甚至需更高的價格才能購買.

經濟效益與環保同等兼顧下, 讓民眾清楚了解食物的產地、運輸的哩程及其碳足跡. 方便民眾自行選擇較低食物里程的食物, 評估自己可接受的價格又能對環境友善的物品. 英國設計師James Reynolds設計了一套標示食物里程的碳標籤(稱之為"Far Foods"). 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標識. 其條碼上標示原產地到本地的距離, 以及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

顧客同時也獲得一張收據, 在底端計算出所購買食物的碳足跡及運輸的距離, 從哪些國家生產, 運送到哪個城市. 如同產品的碳標籤.


其實這樣的環保標籤訴求很簡單, 直接告訴你運送過程的距離及碳的排放量. 目的就是推廣民眾對於日常生活與環境的認知. 但要充分表達環保訴求當然還需要多一些的資訊提供給民眾, 譬如: 運輸的交通工具、運輸量、產地的環境等, 畢竟單純的運輸距離可能沒辦法真正反應對於環境的衝擊. 但樂見於推廣這樣的環保概念.

我想, 大部份的人還是想要吃的健康, 安心. 畢竟人的健康才是根本. 基於對環境友善的角度, 多吃當地或當季的食物也是理想的選擇囉!!


補充資料:
*1:環境資訊中心: 減碳背景充電室: 百哩食物, 食物里程




參考資料與網站:
1.http://greenupgrader.com/8757/far-foods-carbon-footprint-labels/
2.環境資訊中心
圖片引用來源:
1.http://greenupgrader.com/8757/far-foods-carbon-footprint-labels/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Go to 北投圖書館!! part2 (筆記兼綠色常識篇)


這篇離part1的日期還差真遠呀~~~ 其實一直想把那時候下去北投圖書館的B1時, 抄在筆記上阿乾的演講內容寫一下,  so, 終於抽到時間po到網誌上囉~~^^" (其實本人常常要靠"心血來潮"這個藥物支持下去...)

其實我抄的筆記純粹是重點 也沒有很完整... 不過, 對於溫室效應跟減碳生活不太了解的人, 或許可以稍稍知道一些綠常識囉...

以下是阿乾座談會的大概內容:

地球現況
1.我們知道2100年之前把CO2濃度控制在550ppm的水準, 地球上升溫度可以控制在2度C之內. 不過2009年已經用掉降近一半的額度了(2009年已經達到389ppm)... 所以上升1.5度是可以預期的, 未來將可能上升2-4的溫度....(未來老的時候請做好防曬準備的工作)

2.強效雨的颱風, 都是出現在2000年之後, 相較從前, 降雨量越來越集中也分布更密集了, 因為溫度的上升(上升1度C溫度加升了70%的降水強量)

3."全球暖化"恐怖的地方, 並不是溫度的上升, 而是當溫度忽然下降的時候, 會感覺到氣候更加異常的冷.(由於均溫變高了, 對冷的適應度相對變弱了..) 可預見台灣未來的生活環境, 可能會類似像東南亞現在的氣候環境, 趁現在趕緊參考吧!!

4.疾病. 例如: 埃及斑蚊在17度C以下時無法滋生, 可以防止登革熱. 當溫度上升之後, 疾病的流行可能會接踵而來.

暖化多快會到? 照目前的速度, 大約在2050年左右時, 就會開始感受到壓力.

如果我們要將溫度控制在2度以內:
每人每日的碳足跡*1必須控制在5kg左右 
每人每年控制在2噸(2000kg)左右*2

5.台灣目前已經開始計算商品的碳足跡了. EX: 可樂=170g的CO2


如何計算我們的碳足跡呢?
先從了解一些基本知識開始~~~~

*1.碳足跡: 一件商品從原料開採、生產運送, 直到回收或丟棄(產品的生命週期), 此中的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 稱為該產品的碳足跡. 也可以用來計算人在日常生活中, 無論是直接(如開車)或間接(使用家中電器因耗電產生的排碳量)所造成的碳排放量.

*2.台灣目前平均每人每年碳排量的11.47噸 (2006年台灣每人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第22名; 根據自然雜誌的調查, 2007年國家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中, 台灣更排名全球第13. 台灣人口不到全球的1%, 而排碳量超過全球總排放量的1%).
PS:全球能源總署IEA最新發表2007年的最新統計數字, 台灣人均碳排量已上升至12.08公噸, 全球排行第18名, 進步了四名...

了解上述簡單的兩點以及對環境的影響與造成氣候的變化, 知道"碳"從何而來, 如何估算, 以及目前狀況之後, 要如何做起"節能減碳"的行動呢? 不是口號, 那就從記錄自己的碳足跡開始做起吧!

簡單的說, 就是記錄自己一天的排碳量, 暸解究竟日常生活哪些部份排放量最少或最多, 清楚地了解原本的生活模式, 進一步地計畫而開始改變原有設備與習慣, 成為低碳的生活囉!(應該是說健康的生活)


記錄碳足跡前要先瞭解哪些呢?
一般最容易計算也是佔最較多排碳活動較多的, 也就是日常必須使用的食, 衣, 住, 行. 所以有幾項簡單的重點:

1."食物里程". 指一樣食物從產地到消費者(市場.商店)的距離;通常食物里程愈低, 碳排放愈少. 包括減少購買冷藏空運的蔬果與肉類, 多吃當季和當地生產食物.
補充:土城彈藥庫那邊有舉辦"認識自己農民"的活動. 讓你清楚知道你住的附近所提供的農作物是從哪裡來, 如何栽種與採購, 主要目的是讓你體會平常吃的蔬菜或水果所栽種的過程, 還有推廣食物里程的健康概念囉! (距離越近基本上應該都是越新鮮的!!)

PS: 不過, 全球化我覺得還是地球村的主要活動,無論是經濟或生活. 現在有人開始推廣全球在地化, 也就是利用當地材料製作符合當地環境的食物或產品. (<<搖籃到搖籃>>一書中有提到此理念)

2.認識瓦特數(Watt)的重要. 簡單舉例: 20W(瓦特)= 0.002千瓦(瓩) = 0.002度/每小時.
   了解電的功率, 你才能比較其中哪些設備是比較省電的, 哪些功率比較好, 進而能夠節省電費. 電費越少, 所排放的碳量也就越少囉. (目前電消耗量1度=排放0.636公斤, 我國CO2電力排放係數)
EX:
  • 傳統燈泡100W (鎢絲燈)
  • 省電燈泡18W~21W, 省電40%, 4個月回本
  • LED燈泡11W, 省電55%, 8個月回本
PS: 端看使用時數來決定, 基本上使用量越高的話, 回本的時間就會越短! 反之, 若不常使用的話, 回本的時間可能就會拉長. 所以若考慮到經濟效益, 還是要選擇適合的節能設備或用具囉! 另外, 其實用"水"的消耗也是很重要的(每度用水Co2排放量).

Watt是不是頗重要的呢? (相關解釋可以參照維基百科:瓦特)

3.Renewable energy, 再生能源的使用.
如: 太陽能, 風力, 水, 地熱能源, 稱之為地球的潔淨能源. 透過這些潔淨設備, 使用過程中僅微量的碳排放量. 能夠達到最乾淨又可以提供能源的工具. 除了價格還需要普及化, 現在市場已經有大大小小的再生能源設備, 如太陽能板, 太陽能熱水器, 風力裝置等等. (要暸解再生能源其定義與發展, 可以到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

PS: 前陣子去到台北縣政府辦的低碳博覽會展示一些其他再生能源的利用, 像是波浪發電, 海水溫差發電等等, 也有所謂的"人體發電", 日本有研究出利用人走路時往下踏的壓力來發電, 最近新聞還有利用人類脈搏微發電的可能. 事實上, 類似這樣的發展以後會越來越蓬勃囉!
!


再加上所謂的"智慧型電表", 透過這些設備同時監控家裡使用能源的情況. 英國有研究發現, 如果住戶可以即時觀看電錶的話, 可以有效降低25%的電力. 相信未來的家中它應該是普及的設備.

4.交通工具的選擇. 為何政府都在宣導儘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除了降低交通量, 其"共乘"能夠減少碳的排放量也對空氣污染較少.
    EX: (單位: 每公里CO2排放量)
  • 捷運 = 0.07kg CO2
  • 公車 = 0.08kg CO2
  • 汽車 = 0.22kg CO2
  • 摩托車 = 0.06kg CO2
  • 電梯搭一層 = 0.218kg CO2
PS: 事實上, 等紅綠燈的時候, 也可以將引擎熄火, 不但減少氣體排放也可以省油錢囉! (有關怠速的研究可以參考演講者阿乾的低碳生活部落格的文章: 停車不熄火 每21秒燒掉1雙免洗筷)


以上就是大概演講的內容. 因為是邊聽邊抄, 所以內容不是很完整...所以自己有加上一些補充的內容與現況, so, 如果內容有些出入請多多包涵囉! (我盡力了...QQ)

PS: 至於更多更完整低碳生活的指南, 可以翻翻<<低碳生活的24堂課>>一書或者是到他的低碳生活部落格, 作者就是演講者阿乾 (網誌旁邊的推薦書籍欄有推薦!) 個人我非常推薦, 老實說, 我的綠色想法就是從那開始萌芽的~~~而且相關綠色的知識真的很豐富. 用心的筆者當然是要推的啊!!


碳標籤
另外, 自己補充有關於實際碳足跡計算的一些資訊.
圖片來源: The Carbon TrustCase studies

事實上, 最近政府也準備要推出碳標籤 (新聞), 也就是記錄產品的碳足跡並標示在產品上, 撇開實質的效益與意義, 這樣的註記確實可以提供大眾對於環境的一個關心, 像是英國的碳標籤有附註使用產品時如何減少浪費與降低碳排量等環保小常識, 相信可以達到一個推廣的效果. (有些產品生產過程其實水的運用也佔了滿重的比例, 以後還可能會有水足跡的標識?)

PS: 什麼是碳標籤及其作用等相關資訊可以參考英國碳標籤信託公司網站. 另外相關文章推薦d2w部落格:Tesco使用"碳足跡"標籤,綠色購物


碳足跡的計算器 (記錄自己的碳足跡)
記錄自己的碳足跡好比是從生活週遭的人事物的一種關心, 也是最實際, 最簡易的一個行動. 藉由簡單的記錄, 培養對環境的關心並且可以從中了解"碳的足跡"從何而來, 如何衡量等, 當自己清楚內涵, 很容易產生一些行動來保護綠色. 重要的是, 作為環保的第一步囉!!

我之前的文章:1002國際碳足跡日- 推廣碳足跡裡面有介紹與推廣碳足跡的計算與意義. 所以我就不多介紹了.

在這邊推薦幾個國內外有提供碳足跡計算器功能的網站給大家參考囉:
1.http://actonco2.direct.gov.uk/actonco2/home.html (ACT ON CO2 ) (要註冊)
-->>不錯的網站, 有那種潔淨感qq. 計算器的設計應該是目前我看過最生動的..., 附有很多圖案不怕你看不懂, 圖案的解釋也很豐富~~
唯一的缺點就是~~超級詳盡的碳足跡計算~~~你會點到快暈倒...(還好它中途提供可以儲存上一次你做到的地方, 我連做三天才做完...).>< 適合打破沙鍋"碳"到底的人~~~

最後, 它會分析你的碳足跡,然後教你如何計畫來減低碳排. 他會幫你做記錄寄到你的email. 真的滿詳盡又貼心的計算器, 有時間一定去試試!

2.http://www.nef.org.uk/actonCO2/carboncalculator.asp (National Energy Foundation, NEF) (要註冊)
-->>滿多實用的一些綠色資訊,一些節能省碳的設備和節淨能源的發展, 包括個人.企業.學校教你如何減碳.計算器比較簡單(沒那麼複雜@@)
它同樣有提供購買碳匯的服務(這算是置入式行銷嗎@@). 另外, 計算最後, 它也會幫你分析你可以透過哪些方法譬如:使用太陽能熱水氣,裝雙層窗等等建議你可以減少的多少碳. 最後會幫你將計算結果寄到你的email囉~~

3.http://www.carbonfootprint.com/calculator.aspx (Carbon Footprint)
-->>一家碳管理公司, 實用的一個碳足跡計算器, 食衣住行都有, 不會太複雜也不會太簡易~~(不過只有簡體) 除了有提供計算器之外. 本身是英國認證經營碳匯(Carbon Credit)的公司. 也有提供購買碳信用額的服務.

4.http://www.epb.tpc.gov.tw/_file/1150/SG/31452/D.html (臺北縣政府環保局)
-->>相較國外比較簡單的計算(國外的有些資料要輸入很多@@). 而且有提供食衣住行各項目的日常用品CO2的排放量係數喔!

5.http://tw.green.charity.yahoo.com/calculator.html (Yahoo綠生活)
-->>滿有趣的計算, 看你一年要種幾顆樹才可以碳抵銷.

6.http://www.envi.org.tw/cooltaiwan/calculator_01.html (酷台灣,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計算器也算是滿生動的, 還有比較的數據. 很方便也很快速的一個碳計算器.

7.http://icool.saveoursky.org.tw/count/index.php (節能雙雄, 台灣減碳網) (註冊會員)
-->>可以免費幫你每天記錄自己的碳足跡喔! 記錄之後, 你可以隨時上去查看自己每天的碳足跡,  不用自己記錄, 很方便. 但是網站似乎有點不太穩定就是了...

改天有時間的話, 再分享這些碳計算器網站的使用步驟跟顯示結果囉! (越來越懶了我)
今天就到這邊啦!!  Finding green life!!




參考資料與網站:
1.<<低碳生活的24堂課>>, 朱雀文化出版
2.阿乾座談會的內容
3.低碳生活部落格
4.d2w部落格
5.台灣電力公司全球資訊網
6.台灣自來水公司
7.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
圖片引用來源:
1.me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永續綠建築:綠色行動 白宮以身作則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任之後就積極提倡綠色經濟與環境保護, 試圖擺脫經濟蕭條與氣候變遷雙重挑戰. 在推廣綠色環保的同時, 就建築方面, 政府建築通常為帶頭示範的標的. 經過環保團體多年的建議, 象徵美國總統府的白宮也要成為LEED認證的綠建築.


政府機關以身作則
根據國家地理頻道的"綠色指南"網站七月時所發表的文章, 經過美國白宮官員證實, 除了有機花園之外, 將改造白宮成為LEED認證的綠色建築. 系統開發由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來衡量並實施建築物的綠色設計, 建設, 管理和維護. 考量到建築的歷史性與保護總統家人的安全性與機密性, 設計方面勢必會有些難度.

目前可以改善的空間, 包括白宮裡總統家人使用的能源與溫度的管理, 照明設備, 還有採購物品與廢棄物的處理等, 都是白宮還可以改善的部分. 根據白宮的發言人Christine Glunz表示, 像是購買設備時考慮到物品的生命週期與其健康程度. 購買可生物分解的清潔劑. 含有低揮發性化合物的油漆跟封著劑等.重點是, 這些改建或是改變使用設備的方案在一般房屋都可以設計, 並非是重新建造一棟建築才可以做的.

即便像白宮這樣象徵性的建築物仍為一個節能環保的綠建築示範, 顯示美國重視綠色與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要性, 從最上頭開始帶頭做起, 積極推動綠色行動.

從上帶頭積極綠色環保, 我相信可以鼓勵所有民眾從事任何綠色的行動或是消費, 當然這也是整個美國開始改變的一個開端.


德國的UBA大樓
回頭看其他政府機關. 在德國, 行政辦公大樓都是綠建築的示範.之前看很遠的雜誌其中介紹未來之都--德國柏林, 介紹了柏林許多的綠建築.像是德國柏林的UBA大樓(德國聯邦政府環保局), 為節能而新建的一個綠色辦公大樓.蜿蜒的外型, 以及有七種顏色變化的窗戶, 透明的玻璃屋頂, 以及成排的太陽能板.這棟建築除了木板是使用可再生的木質材料, 玻璃則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玻璃外, 內部採用40%比例的玻璃, 外觀採用60%, 目的就是為了採光, 可以節省照明電力大約50%.

 UBA大樓的透明玻璃屋頂,以及木質建材,全是可回收的材質

台灣綠建築面, 公家機關像是高雄世運主場館, 台北市立北投圖書館等少數幾個建築典範, 而其他綠建築就我所知的皆是民間企業如台達電與友達的廠房建築, 以及學校單位像是台大綠房子等.目前很少看到政府機關有改建或新建成綠建築的計畫.

高雄世運主場館
北投市立圖書館


台灣CO2年年成長
最近全球能源總署IEA發表2007年的最新統計數字, 台灣二氧化碳的人均排放量是12.08公噸(2006年11.47噸),全球排行第十八名, 比日本的9.68噸及韓國的10.09噸都高. 環保署的資料顯示, 除了去年經濟不景氣, 台灣的總排放量幾乎年年在成長. 政府光說不穿西裝改穿短袖襯衫, 環保署長提倡騎腳踏車等政策真的有成效?  而資料確實顯示, 政府停留在口號大於實質減量的階段. 相較鄰國的日本宣示2020年較1990年的排放量減碳25%, 台灣只承諾在2020年回到2008年的減碳標準, 各方面都顯示台灣政府還缺乏具體的作為.


借鏡美國白宮
也許台灣綠色的開發較先進國家稍慢, 但美國白宮的改建值得我們政府學習, 從美國白宮的例子可以發現很多設備都可以去做改善來達到節能的要求. 政府是不是應該改建現有的辦公大樓, 帶頭來改變新的觀念?

或許總統府身為最高首府機關, 也可以規劃類似的內部改建計畫, 並將訊息傳達出去, 帶頭效法並鼓勵大眾節能省碳, 以具體的行為來推廣綠色. 像是改善能源管理系統, 綠色建材跟設備, 甚至公務車可以採用電動車或油電混合等等.  除了以身作則之外, 還能夠推廣對於居家環境的重視外, 更可鼓勵大眾從事任何的綠色消費或活動來促進經濟, 一舉數得. 效果也許比呼個口號"節能省碳"還來的更加顯著吧!!

在綠色時代中, 我們的總統府也能夠以身作則?




參考資料與網站:
1.http://greenupgrader.com/9155/white-house-to-leed-by-sustainable-example/
2.
http://news.pchome.com.tw/living/pts/20091008/index-12550128002863408009.html
3.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gxhk/2107/20090415153640882.shtml
圖片引用來源:
1.http://greenupgrader.com/9155/white-house-to-leed-by-sustainable-example/
2.
http://mag.chinayes.com/MagazineBase/gxhk/2107/20090415153640882.shtml
3.
Flickr共享照片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1002國際碳足跡日- 推廣碳足跡


"國際碳足跡日"10月2號開跑囉!!

10月2號同時也是甘地的生日, 關心地球的你們一起響應囉!

到以下的網址註冊, 可以免費幫你計算你一整年的碳足跡喔! 並且每年的10月2號都會提醒你記下今年你家裡所耗電的度數與其他能源的消耗, 這樣子就可以幫你計算整年的碳足跡:
http://www.nationalcarbonfootprintday.org/


其實這個網站的目的除了幫助你衡量你的碳足跡, 同時也鼓勵你去了解並實行自己減少碳足跡的第一步! 這是愛地球的關鍵第一步. 也是一份責任,來幫助自己與自然環境的危機.
這天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碳足跡日,提醒你的碳排放量要減少囉....當然, 關鍵還是在於自己有沒有努力將我們的碳足跡降低!

這是英國的環保組織, 只要你註冊之後, 可以幫你記錄最容易測量碳足跡的五個能源項目:
1.電表(單位: 千瓦/小時, 度數)
2.煤氣表(單位: 立方米或公升石油/液化石油)
3.水表(單位: 立方米, 度數)
4.交通工具里程(單位: 英里或公里或每公升耗多少燃油)
5.飛行次數(飛往何處)

PS:至於怎麼計算的我就不太清楚了(我想國外跟國內多少有點差異吧)...網站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計算碳足跡工具, 符合國際標準的計算方法.

其實記錄非常簡單, 首先只要先進到網站的首頁(不會縮圖, 解析圖有點差請見諒@@"):
1.點選Register開始註冊, 填的內容很簡單.
2.填完email, 他會回覆你成功註冊的信, 你在進入"Your Readings"填寫自己的碳足跡記錄囉!
3.點選"Update your profile", 開始編輯.

4.進入編輯視窗, 就會出現兩個"2009 Readings"跟"2008 Readings", 今年註冊的話就只要填寫"2009 Readings"的部分, 將你家的電表.水表..等度數依照他的方法填上去囉!

記錄好之後, 這個網站會幫你儲存起來, 讓你下一個年度很清楚知道上一年度各項能源使用的碳足跡囉~~


綠色的小小一步
其實網站雖然簡易, 但幫你計算主要的能源消耗的碳足跡, 並且每年貼心的提醒你一年記錄一次.訴求非常簡單, 就是希望藉由這樣簡單的記錄活動,培養對環境的重視並認識"碳足跡"以及如何衡量, 最後可以清楚計畫如何減低碳排放量. 這就是"第一步"囉!! 我想這應該就是推廣國際碳足跡日的主要目的~~

現在很多網站都有提供碳足跡的計算器(Google搜尋"碳足跡計算器"就跑出很多), 或許這只是其中一個, 只要讓大家曉得並且使用它, 其實任何一種, 我想都是對減少碳足跡的一種實際的做法!!

趕緊告訴身邊的朋友們, 一起推廣"碳足跡"吧!!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n urgent climate crisis.
Registering your carbon footprint i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effective personal action”

                     -Marcus Brigstock , Patron, National Carbon Footprint Day



                                          
參考資料與網站:
1.National Carbon Footprint Day
圖片引用來源:
1.http://www.nationalcarbonfootprintday.org/
2.http://www.greencleaningideas.com/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明天的今天-愚蠢的年代


今天晚上看了某台對於全球氣候暖化議題做了一系列的報導
事實上, 有關於環境保護的議題, 自己也看了不少文章跟書
但是, 都沒有來的電視畫面更加深刻的烙記
裡面有些內容 讓我心裡有些感觸:

我們傷害了"蓋婭"
我們都知道全球暖化已經開始產生一些效應了, 因為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使得地球不得啟動了連我們都不清楚的某些"機制". 整體而言, 地球就是一個有機體, 當遇到危害或是環境變化的時候, "蓋婭"會自己產生調適與修復的機制, 以免情況繼續惡劣下去. 可是, 因為不斷地受到破壞, 導致自我調適的腳步更加地快, 是為了更快修復破壞的情況. 而一次又一次的修復, 強度也跟著越來越強, 原本空氣對流的速度因為環境異常而越來越快, 海洋的洋流進入不正常的循環, 甚至氣候異常使得未來地震的次數與強度越來越強.    地球的活動越來越頻繁, 而調節的頻率與強度一次比一次強, 這些我們不了解的"地球機制", 反映到了聖嬰.反聖嬰現象越來越明顯,  颱風的強度也越來越強, 遭受到極端氣候的機率更加地頻繁(這次的莫拉克颱風, 南亞大海嘯到最近的印尼地震都是極端災害的例子).

或許災害過後我們還可以重建, 但是全球暖化導致南.北極融冰*1(估計最快2037年北極點的冰原將會全部融化), 原本預估本世紀末海平面只會上升20~40cm, 聯合國最新預估, 到本世紀末海平面會上升1~2公尺, 地球均溫會上升1.5~2度.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 高雄, 台南, 台北等地, 將有可能被淹沒, 全球只要是沿海的港灣都市, 像是上海, 天津, 北京, 紐約的曼哈頓等都市, 荷蘭, 丹麥, 孟加拉等國家, 都有被淹沒的可能...  而全球物種將會消失30%, 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因此而產生想不到的變化...


憂心的科學家
我想了想, 應該不會變這麼糟吧? (應該樂觀才對) 碳的生命週期是200年, 也就是說, 我們現在排的碳需要200年才會從大自然消失. (1950年至今也只不過60年, 可是CO2濃度卻已增加了原本40%) 節目裡頭的科學家憂心的說, 目前我們能做的是降低二氧化碳, 甲烷等氣體的排放量, 來減緩溫室效應所帶來的衝擊. 只能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 也就是說, 氣候的變化會是現在進行式而不是未來進行式了. (或許人的適應力頗強仍是可以撐過去吧..)


慾望與大自然間的拉扯
之前看過一則報導, 因為氣候異常, 天災的損害將會越大, 但也使得規模不大的氣候衍生性金融商品與其他種類氣候, 還有發行巨災債券的規模將會越來越蓬勃, 是一個新興的投資標的物.
其實用金融的角度, 對將來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來做避險是人之常情, 想到利用氣候的異常賺一筆也無可厚非. 因為人們只會顧往現在, 或是保留什麼到未來, 就是"金錢"跟"利益". 可是到底是對環境破壞呢? 還是對環境友善? 我相信這一定可以做一個平衡, 只是現在的情況不是憑一己之慾來做安排的時候了.

前陣子跟朋友聊天, 聊到氣候變遷的問題, 我朋友是這麼說的: "反正未來海平面會上升, 所以像造船的一定會發達, 到時候做遊艇的會大發利勢!!"  我懂他的點, 但是我還是有點小失望
無論是開玩笑還是認真的, 真希望他可以看的更長遠一點, 應該就不會這麼想了吧?

曾有想過, 等到那時候賺了很多錢但環境已經遭受破壞了, 你要花在哪裡呢? 蓋一棟超豪華海上別墅?, 還是多功能遮陽防寒系統? 找誰來蓋? 你到時候的糧食是什麼? 輕視最重要的大自然環境可以得到的是? (@@")  或許應該要親身體驗一下未來人類所遭遇到的窘境才可能有所改變吧...


愚蠢的年代!?
最近有一部環保的紀錄片-就叫做"The Age of Stupid", 描述人類目前種種活動是一個"愚蠢的年代". 到了2050年, 我們即將可能看到人類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看了預告片, 裡頭刻劃了未來即將發生的情境, 非常逼真.... 也用些詼諧的動畫, 表達出了人類破壞環境的情況. 其實看過之後, 有些場景是從未想過的, 對於"地球災害"又有了更深沉的體會.


不過老實說,有時跟別人聊到地球.環保.大自然這些議題, 好像我觀點跟一般人不同似的, 唯一可以再深入一點談的事情, 可能是"綠色"這議題可能帶來的財富吧!! 可是人們總是先把錢放到第一位.

"追求待遇不是這個年代該追求的."
                       - James Martin, <<21世紀關鍵倒數>>一書作者

上述話我認為不是不顧肚子而捨身取義來關懷地球, 而是優先順序的一個思考. 當你失去了生活的環境, 你獲得的金錢顯然無法彌補這一切. 以綠色為前題下去追求利益, 無論是生活或工作都應該這麼樣去思考...

其實說到這, 自己也沒有辦法清楚說明. 所以我深深體會到為了維護環境的這些環保人士, 過去是多麼辛苦地推廣及維護大自然....

如果不自己親身去了解這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 或許一般人還是仍然過著一樣的生活.  但卻不曉得我們這世代, 還要面臨如何面對環境的種種改變, 而不是想我們怎麼改變環境... 大家真的可以關心這一部紀錄片電影的內容, 相信會有一些收穫的:

"愚蠢的年代"電影的預告片(英文字幕):

The Age of Stupid Global Trailer w/English Subtitles from Age of Stupid on Vimeo.

影片其他片段(簡體字幕):
1.

War for Reources Animation w/Mandarin Subtitles from Age of Stupid on Vimeo.

2.

Contract & Converge w/Mandarin Subtitles from Age of Stupid on Vimeo.


節目最後, 主持人說著我們這世代20幾歲的年輕人所面臨到的困境, 當我們50歲將享受人生的成果時, 卻要面臨環境遽變的現實. (我實在不太想說"可憐"這兩個字)

"人, 不會因有人告訴他們得改變而改變, 只有在自己告訴自己必須改變時, 才會改變"
                      - 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專家Michael Mandelbaum


如果我們不提早驚覺這樣的事實, 不提早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 說實在的, 一個人又能改變這環境多少? 不知道, 我也是用了科技的文明打出這一行行的字, 說自己多環保也根本不是. 但我覺得"心"最重要, 集合大家一起努力, 一點一滴培養愛護地球的觀念, 或許還是很有機會扭轉未來的!


或許明天醒來, 感覺就沒有這麼地強烈了, 但希望可以握緊此刻的感受.


補充資料:
*1:若格陵蘭群島冰原全部融化, 海平面將上升7公尺; 若南極島全部融化, 海平面將上升74公尺!!海拔150公尺以下土地無法居住 (引述柳中明,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 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資料與網站:
1.電影"愚蠢的年代"英文官方網站.
2.
The Age of Stupid Global Trailer w/English Subtitles on Vimeo.

圖片引用來源:
1.http://www.ageofstupid.net/image/tid/1205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新聞][活動] 2009低碳博覽會~搶攻綠金”碳”現在

到10月15日之前, 有興趣可以去親身體驗低碳的生活~~
不能天天坐在電腦桌前面看文章,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啊!!
這樣感受才會深


「2009低碳博覽會」搶攻綠金”碳”現在(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821 17:46:08)
未到端午就喊熱!薪水調漲趕不及電費增長!種種跡象顯示,再不新增低碳知識,再不著手低碳行動,你將無法再舒適地搶錢去度假。

低碳怎麼做!臺北縣政府為善盡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推動各項低碳策略,訂定「20年減碳20%」目標,朝「全國第一座低碳城市」邁進。為了提升縣民對地球暖化與低碳生活的深層認知,並使全國民眾瞭解臺北縣政府所勾勒的未來低碳城市之藍圖,特於98年9月16日至10月15日於臺北縣政府及周邊廣場舉辦「2009低碳博覽會」邀請國內外低碳相關產業及全國民眾與我們一起搶攻綠金”碳”現在!

本次記者會為「2009低碳博覽會」之啟動式,揭露了博覽會各項活動期程及相關活動宣告並將博覽會之展覽內容及規劃加以說明,今日的啟動記者會,由臺北縣周縣長健身發電為大家製作下午茶,製作過程將以動力發電系統供電,完全不用市電,由生活中節電減碳,並宣告低碳生活也可以很豐盛。

參觀博覽會可以得到什麼?‧我們告訴你為何低碳!我們敎你實踐低碳!我們讓你體驗低碳!「低碳概念館」以立體動態模擬地球,可從各種角度看見擁有豐富資源的美麗地球,看見地球氣象變化,但因為全球暖化,你也可看到美麗的地球正在改變。另有臺北縣低碳城市的作為及美麗願景立體播放,讓你認識我們的城市,並有許多低碳相關知(常)識讓你帶走,讓我們一起攜手打造美麗宜居的臺北縣。

「低碳生活館」以「食」、「衣」、「住」、「行」、「育」、「樂」為主題,數十種低碳生活小撇步報給你知,簡單的小動作,愛自己也愛地球,讓你的生活一樣舒適,但生活得更低碳、更節能、甚至更省錢,讓你了解「原來低碳生活這麼簡單!」

「低碳科技館」展示電動車、油電混合車、太陽能車等新能源車,以及LED燈、節能燈具、綠建材等環保節能商品,帶你跳脫一般科技的世界,提供愛地球的你更多選擇以實行低碳生活。

還有臺電能源科技館展示節約能源、低碳能源及減碳技術「低碳科技體驗區」將讓你親自體驗各種電動公車、電動機車、太陽能車等低碳新能源綠色運具,享受更舒適、更健康、更低碳的生活,讓你放心徜徉在低碳高科技帶來的新生活。

‧我們助你接軌低碳!提供參展企業創新、高效益的專業國際展銷平台,匯聚最新、前瞻性的低碳技術與設備,達到企業相互觀摩交流與拓展商機,擴大跨領域合作機會!

還有相關系列活動!歡迎你前來北縣,加入我們,讓「低碳」從心從今動起來(1) 低碳博覽會系列活動(低碳音樂會、太陽光電模型車競賽、太陽能叮叮車教學、玩具募集活動、低碳創意工作坊)(2) 低碳國際系列論壇(3) 環保創意系列展(4) 低碳生活大講堂

2009年9月10日 星期四

討論二: How to get "Green Job"



綠領機會?
之前陣子跟幾個好朋友聊天綠色工作的機會

目前市場上可能的專業綠職, 像是有碳交易員, 節能.減碳規劃師.氣候策略師.生態投資家甚至能源醫師, 興新綠色企業的話, 像是綠色銀行.生態銀行. 綠色人力仲介. 廢棄處理公司到企業裡的綠色研究中心.綠工坊..等, 還有很多大型企業(如沃爾瑪, Google, 樂高, Nokia..很多)都開始啟動綠色企業碳足跡分析(footprint analysis).生命週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等完整規劃工具, 將來可能需要更多的綠色人才.

那台灣呢?, 似乎還很少企業真正積極去培養及創造類似的綠色就業機會或永續經營的方向(如電子業台達電.友達, 造紙業永豐餘等企業), 因為近期政府才剛培養出碳查驗人才.

我認為, 目前綠色市場還在興起的階段. 倘若沒有這些專業背景的知識, 如何找到綠色就業的機會或是培養綠色技能(green ability)呢?

於是, 我上網查了一下所謂"綠領就業"(green-collar)的範疇與定義:

綠色就業的定義為『藍領階級的勞工, 提昇其對環境的關注; 在環境友善領域中的就業, 』(根據Van Jones《綠領經濟》一書), 其中指出裝設太陽能板的電工. 投身至有機農業的農夫. 參與綠建築與再生能源設施建造的營建工人. 都屬於綠領就業的一類.*1

另外,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國際勞工組織, 將 綠色就業定義為: 『在農業、製造業、科學研發、公務部門以及服務業等, 以減緩人類面臨的環境危害為目標的職位。』(2008年十月所共同發表的《綠色就業: 邁向永續低碳世界的合宜勞動》報告中提到), 因此, 綠色就業的種類涵括『協助生態系的維護與復育』、『減少能源耗用』、『經濟體去碳化』、『廢棄物與污染減量』等.*1

但是廣義來說,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08年所公佈的《綠色工作》報告裏指出,只要是跟減廢、減碳、節水、或是跟保護生態系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工作, 基本上都可算是廣義的綠色工作.*2

碳交易員也是綠色工作, 綠色組織的會員或義工也是綠色工作.由上到下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是綠色工作的一環.

由此可見, 我認為, 就綠領來說, 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的定義, 最初還是要從本身的環保意識及綠色生活做起. 沒有健全的心靈, 如何推廣綠色的觀念呢?  當然, 減碳是首先課題, 可是環境保護, 氣候變遷, 生態系統維護, 森林資源保護, 減少資源浪費等觀念, 似乎沒有辦法呼個口號, 就成為綠領一族, 也無助於推廣綠色觀念.


如何找到綠色工作
前幾天偶然讀到可以看很遠的雜誌
上面文章寫到有關綠領人才的遠景
文章中列了14項建議與途徑 以瞭解目前綠色領域的概況 以及自身要具備哪些專業
值得高興的是 裡面大部分的建議 在我們討論綠色創業的可能 思考出類似的方法
不過 光是過程中蒐集.彙整資訊就佔了大半的時間 (光陰似箭呀~~)

對綠色工作有興趣的人  省了大半的時間 可以參考以下方法去實踐:

1。揭開迷思:不要以為綠領工作只有學者、科學家或博士才能擁有,事實上任何產業都需要各領域的人才,例如太陽能產業就至少需要專案經理人、會計、裝配線工人等。
2。描繪你自己對工作的夢想:先縮小你想要的工作型態、踏入的領域,Green Economy顧問公司建議以下列步驟釐清自己的方向:
(A)想像你想要做什麼
(B)尋找一到兩個正在從事你感興趣工作的人
(C)和他聊天,了解他的工作流程
(D)聽取他的建議,例如取得特定學位、證照資格
3。把各個綠色新創公司的網頁加入我的最愛:當你決定了目標,下一步就是認識產業。透過網路搜尋哪些公司正在布局節能科技、又在招募什麼職缺、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是必要的功課。
4。將求職的目標編列成清單
5。靈活蒐集資訊,讓自己保持可以被聯絡到的狀態
6。轉換角色
:在研究完綠領的工作內容之後,試著思考如何將原有的工作經驗融入這個領域。
7。投入志工:志工經驗是標榜你對綠色領域熱情的手段。
8。去綠色科技發達的國家旅行:想要說服別人綠色的重要性、更深入了解綠色科技的方法,就是去實地參訪。
9。向非營利組織取經:不論綠色人脈或職缺,許多非營利組織都有豐富的資訊。
10。發展綠色人脈:打聽哪些人是綠色產業的龍頭,試著出席研討會、和他們建立關係,這會讓你在人群中顯得與眾不同。
11。以證照證明能力
12。尋求實習機會
13。衡量利弊得失
:不同政府對能源有不同政策,給綠領工作者的誘因也不一,通盤了解才能做出最好決策。
14。展現熱情
資料來源:美國太陽能協會

給有志嚮往綠色工作者 一個參考方向囉!

另外, 有關綠領概況, 可以參考以下我覺得不錯的網址文章囉:
(綠領經濟 台灣不可及的夢想?)
(碳時代系列(七)、綠色創業家,社會企業新型態)
(綠色獲利 分紅給地球)
(歐巴馬成立中產階級特別小組 開創「綠領工作」為要務)

希望大家往綠色創業邁進之時, 在綠色產業裡,扮演綠色工作與生活結合的角色, 希望我們除了找工作也要充實綠色知識!! ^^




參考資料與網站:
圖片引用來源:
1.me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新聞][討論]除非金援夠 非洲揚言抵制新氣候變遷協定

控制每個國家的碳排放量是一個複雜且需要多方面配合的一個機制, 包括與政治.經濟.教育等多層次彼此互相協調. 尤其以開發國家必須協助開發中或未開發國家,來發展綠色經濟.

以下是新聞報導: 

除非金援夠 非洲揚言抵制新氣候變遷協定
(路透衣索比亞阿迪斯阿貝巴3日電)衣索比亞總理梅勒斯(Meles Zenawi)今天表示,如果任何氣候變遷協定無法滿足非洲的需求,從富有國家獲得足夠金援,以減輕全球暖化衝擊,非洲國家將杯葛該協定。 

聯合國12月將在哥本哈根舉行高峰會,圖謀就兩項議題達成全球共識,一是如何解決氣候變遷,二是協商出新協定,取代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以遏止有害氣體排放

梅勒斯在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的氣候變遷專家會議上說:「我們將發揮我們的會員國數優勢,不讓任何不符合我們最基本立場的協定過關。」
他說:「任何談判有強迫非洲大陸接受之虞,必要時,我們準備隨時走人。」 

梅勒斯並未說明,非洲希望在氣候高峰會上獲得多少金援,但一些專家預期,非洲要求的金額應該會高達每年2000億美元。中央社(翻譯)



認為, 就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議題, 與訂定時程表絕對是目前全球第一優先要討論的, 當然很多規定上的問題例如碳交易市場機制等仍有頗多細節上的缺失, 也可能存在風險. 但這是目前必須且急迫要去做的,目的就是要減少並確保碳排放量的減少, 這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短期內, 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期待替代能源或地球工程(如:種植森林)甚至政府推廣到根本教育等發展, 改善地球生態環境.*1


比較現實的部分, 減碳是需要已開發國家的技術下來協助未開發國家發展有關減碳或改善全球氣候生態的科技, 這樣全世界才能真正共同參與人類以來面對最嚴峻的一個挑戰, 不但要有乾淨的能源, 並且便宜有效率, 經濟層面與生活層面必須取得平衡, 如果部分制定決策的國家先取得絕對利益, 那將不會是正確的發展.

在大方向上, 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是有優先順序的, 但我們應該從多方層面, 同時落實並平行垂直進行,:綠色能源開發, 政府政策推廣, 綠色教育, 永續發展, 碳匯,氣候,森林等市場機制建立, 地球工程, 培育綠領人才, 到產品開發符合C2C原則....等等, 無論是積極或消極的方法, 從經濟到生活各層面下去落實, 多管齊下才是快速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當然利益是全球化的法則, 可是換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 "蓋婭"本身自我調節地球生態循環系統的力量已經非常大了, 但是人類過度的破壞, 使得地球本身自我調節系統出現了傷害, 而面臨無法保護人類所生存的空間, 更可能反饋於人.

大自然的變化是沒有劇本的, 而現在, 我們必須靠自己來擬出各種的可能, 避免即將可能面對到的災難.


補充資料:
*1: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認為,必須使目前溫室氣體減排談判進程提速,因為餘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提出了幾個原則,一是發達國家不應只有2050年減排80%的長期目標,而應定出到2030年的中期目標,減排力度應加大;發展中國家也要制定出減少排放的計劃,同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應提供資金援助和減排技術轉讓。(摘錄自200994日國際線上報導)


新聞連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904/16/1qfby.html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畫出自己的夢想! SketchUp!!


首先呢應該有人遲疑以上的圖案代表何種意義? 先別急著想知道 待我慢慢解說~~
上面的圖是用Google推出的繪圖軟體畫出來的
我最近在小心研究當中~~
真的不錯用 而且每次都有新發現阿!! 所以想推薦給大家!!

這個軟體功能真的很強大 我相信一般人也很容易上手~~
它有很多智慧型的畫圖工具 讓你輕鬆畫出很標準的任何一個形狀或物體喔!

除此之外 他有數不清色彩的種類可以提供搭配
這點對於我來說 真的是相當方便阿!!
因為我每次想到的色彩或圖案 都只能靠腦海中想像出來
現在有了一個軟體介面 可以讓我挑選到"接近"我腦海裡的配色~~
色彩真的很重要 可以讓一個爛的物體結構 變得有聲有色~~
Ridiculous Great!!

另外 透過Google強大的資源共享POWER
有來自全世界的模型範例 可以供你參考跟修改~~
甚至提供很完整的教學影片 都被分享在Youtube的網站上
可以學習的更加快速!!
如同我從網路上觀看許多樂手或歌手的吉他表演
來進修吉他上面的技巧
說不出的太多好處了~~~

我看了一堆很專業的模型 真的是用這套軟體畫出來的嗎!?
我覺得一般人可以透過這套軟體 畫出每個人夢想的莊園 或是物品


乍看之下 這很像是給室內設計或建築設計用的軟體
實際上 他什麼都可以畫!!
你要畫風景也可以 人物也可以
我之前還看到有人畫外太空!!!

另外 提供模型範例的網站 還有將畫的物品做分類
有一個分類 是專門設計有關綠色的設計或物品
也順便提供了我想要創作有關綠色的藍圖~~

以下這個網站 陸陸續續都有新的中文教學影片:
http://8jliving.com/taxonomy/term/87
另外 Google的網站也有提供很完整的教學:
http://sketchup.google.com/training/videos/new_to_gsu.html

不過 有時候我還是覺得用手畫比較有個人的風格拉(有人情味~~)
發揮一下自己無限的創意 試著玩看看吧!!
如果你也有新的設計圖 可以放上來一起討論!! 我也會不定期加入新的設計~~

順便提供一下SketchUp英文的初階教學
好奇沒用過的人 不妨看一下囉:






差點忘了 最上面的圖 是我用直覺畫的圖 ^^"
我沒有思考就是了~~ 工具也是隨意亂的
後來畫完 觀看了一下
這個圖案像一個跳水台!?
還是一個新型的綠建築?(上面是長型的太陽能板 還可以轉動順便當風力發電!?)
還是一堆積木 機器人 還是留著一搓頭髮的猴子?

管它是"幻想的築台"好了

End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Go to 北投圖書館!! part1 (綠建築介紹篇)


昨天 跑到北投市立圖書館 聽了一場有關於生態環保的演講

主講人是低碳生活部落格的阿乾 看起來還滿年輕的~~
順便去看看全國第一個擁有綠色黃金認證的綠建築囉!

這個建築物在北投光明路上 沿著捷運搭到北投轉車到新北投
我從士林出發還滿快的 不用20分鐘
那附近還滿熱鬧的
除了有很多溫泉旅館 逛的吃的都有 有星巴克. TKK. 肯德基. 服飾店
可見滿多人特地來此旅遊~~

我想這棟建築已經被介紹過很多次了吧 ! 所以在這 我就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眼看到這棟建築 幾乎是被高聳的松樹等大樹圍繞著 它內外的建材全是用木材
遠看圖書館 很像一棵很寬的樹的感覺
想到以前小時候夢在樹上建秘密基地的感覺(題外話~~)
但可惜我去的時候他的側面在施工 那邊比較可以照到整棟建築物的全景~~

進去之後呢 整個讓人覺得很明亮 又很溫暖的感覺 一點冰冷都沒有 尤其利用木頭建造 讓人覺得特別乾淨跟明亮
另外 最大的特點 室內沒有太多非自然光的日光燈 因為不用點太明亮
原因就是 四面八方的採光 自然光幾乎都可以透射進來
光線非常的柔和
比較不熱的季節時 甚至可以把桌旁的窗戶打開
享受邊閱讀又有自然風的熨貼
這麼大膽的採光 我想應該是週圍有森林的圍繞
阻擋了光線和降低溫度


我試著在一樓逛了一圈 窗旁都有很多木桌椅 外面也有走廊
你可以在室內閱讀 也可以在室外享受大自然
然後 我發現 書櫃都設計比較矮 
我想除了好拿書之外
我覺得可以讓整個視線更加寬廣
設計太高 會遮蔽到我們視線上的空間感
我從底邊就可以看到另一邊的窗戶外的景色囉!!
第一眼的直覺 
窗外的景色似乎與窗內的空間揉和一體
像是一個活生生的自然景觀~


燈泡的設計也滿特別的
採懸吊的省電燈
色溫比較低 感覺很簡單又柔和~~
上了二樓 比較多藏書跟會議室
空間設置與一樓差不多 
也是採開放式的空間
廁所也很乾淨
另外
我發現很多學生在這邊看書或作報告
說不出來的舒服阿!!!

最後 趕緊下去B1 (演講快開始了~~)
B1規劃為兒童閱覽區
採白色為主體的開放式閱讀空間
我猜是想讓兒童有個明亮的空間之外
潔白的設計也很適合孩童 ~~~









總之 第一次感受到台灣綠建築的設計可以看到的設計 已經讓我有不同的感受了~~
聽阿乾說 目前政府有規劃台灣綠建築的免費導覽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造訪其他綠色建築 
好好吸收一下綠色的能量吧!!

阿~~要遲到了 我要進入視聽室了....QQ








PS:
由於時間的關係, 我沒跑到上山拍它的屋頂跟整棟建築物, 但我有查了其他資料, 屋頂有整片的太陽能板與綠色植被, 可以利用發電及降低室內日照溫度囉! 另外還有雨水回收系統........其實 根據LEED綠建築認證的定義, 綠建築基本要符合"循環利用, 永續的"的功能, 等於讓建築像是一個有機建築物, 可以自行吸收能源, 儲存, 然後再回收, 繼續使用. 自給自足的設計, 其中儘量不破壞大自然的每一分資源, 建材也是無污染且環保的. (我們稱之為"會呼吸的建築")


故意放顛倒的 燈座看起來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


補充資料:
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地下一層、地上二層,樓地版總面積650坪的圖書館。耗資12千萬元的圖書館利用太陽能發電、木造外型及雨水回收系統等,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和水。

北投分館委由美國奧勒岡州專家及臺灣九典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為與北投公園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生態建築,建物以木構造為主,搭配鋼材,外觀彷彿一座大型高架樹屋,達到人性化與環境友善的設計。

該館並在942月份榮獲內政部綠建築九大指標候選證書,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室內環境」、「廢棄物減量」、「汙水垃圾改善」,而這些皆充分運用在這座融入北投溫泉自然景觀的建築中。
(補充資料來自大紀元電子報新聞)



參考資料與網站:
1.me
圖片引用來源:
1.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