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討論三: 閱讀分享: 思考的技術



近比較沒有時間寫文章, 可是又不想荒廢掉網誌@@", 最近忽然想到一件事情, 又重新思考的一些觀念跟想法. 同時也催化自己的頭腦開始產生化學變化. "獨立思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當時我20歲. 那位國文老師啟發了我, 開始去感受什麼是獨立思考. 但我仍是迷迷濛濛, 不曉得如何實踐. 因為我連"社會"長什麼樣子都不清楚, 更別想像巨輪的世界是有多麼廣大.

最近重翻了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這本書讓我第一次暸解現在地球發生了什麼事, 科技進展到什麼程度, 經濟如何運轉, 甚至與我同年齡的e世代年輕人已經具備的競爭力與思考的能力等等. 第一次讓我大開眼界, 也是第一次讓我發覺原來世界的競爭力是這樣子的. 讀完之後, 我慢慢體會到, 現實跟理想存在著一個"Parti". 若想要抓住, 那就必須獨立思考, 才可能會實現.

這本書給我的收穫, 就是做任何事情, 無論自己創業或為他人工作(如:做音樂, 寫作, 投資), 若想要在這個世界找到立足點, 就要多些創意, 這些創意就是來自你本身滾動地頭腦所印出的觀點. 非線性思考的重要, 及掌握未來趨勢是現在年輕人應具備的, 儘管我認為有些是可以調整的. 世界是如此巨大, 自己是如此渺小. 讓我重新開始"思考"自己.

在此就分享我當時大四寫下的讀書心得, 其實自己的有些比喻不是太好, 也有點"錢味", 不過純粹分享一些心, 希望給一些思考人生的方向. 心得分享如下:

謂「思考的技術」就是告訴大家頭腦應該要不停地運轉、不停地思考,如何維持思考又得靠對每件事情保持「懷疑的態度」來讓腦筋不斷地追根究底,最終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當然思考並不是指憑空幻想,而是根據邏輯的科學思考路徑,找出解決方案;此書中講了很多有關他自己的例子如他在第五章提過:「我是屬於冒險家、探究者。造訪過世界六十個國家,用我的腳實地經歷過且看過五花八門的事物,一路觀察至今。然後用歷史性的時間軸和地理性的空間軸,這兩個二次元的空間來做事物的思考。我是具有瞬間運作二次元思考方式的習慣、癖好。」

書中也列舉很多一針見血的例子,來說明現今社會一些「舊體制」下的荒謬,譬如:學校填鴨式的制度是抹煞個人思考、日本金融整頓的失敗等;也有說明新經濟的一些風貌,像是中國興起、網際網路世界、行動電話的未來、電子化政府等建構,他都是以非線性的新面面觀,來說明他看見某種現象出現時對於假設問題和實證檢驗結合後的新見解,他的思考幾乎是非常新穎的,比Y世代的年輕人還要更進步。

他書中講了很多我們生活中視為平常的舉動,其實已經帶來了整個社會與經濟的巨變如網際網路中的網客,利用Internet無國界的交談、買賣、搜尋資訊,而這些舉動每個國家的每一為網路人口都是在做同樣的事情,整個生活型態已經完全改變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產生了共同的文化,這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我看了這本書才真正了解到這個世界真正的面貌,資訊、金錢、想法已經是跨國界的在流動與變動,聽起來是非常恐怖的。

大前研一在書中也有說明了幾個問題思考的範例,也有出給讀者進行思考的題目。接下來以書中章節提過的一些觀點或主題,寫出自己的想法與思考。

切換思考路徑
述說本身思考的方法與途徑,非天生所擁有的,而且大前研一(之後統稱"他")強調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思考的方法,除了是拋開舊有的知識接受新概念,思考的方法是利用科學的精神─實證研究。看到一個現象時或是解決問題時,首先是要假設一個符合現實的情況,在針對自己的假設實地去做研究與分析,所以「實際訪談」變得非常重要,取材的方式都是要透過邏輯的思考來獲得正確的資訊,所以他後面幾章強調不要輕易相信媒體和經濟學者,也就是「眼見為憑」。

人常常把自己假設的情況當做最後的結論譬如「假設台股可以衝到九千點的話,房地場市場將會熱絡不退。」或是「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勞工減少,所以會導致經濟生產力不足。」如果就此作為真正的結論將會是非常危險的,為這種假設是不合乎邏輯,真正的現象絕對不是可以用「經濟學」或「統計學」觀點可以解釋的,所以假設和結論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當然,不能做為解決對策的就不是結論,但是如何去做?如何從哪些路徑得到這些思考的方式?其實作者給的方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去做的也就是從觀察日常生活週遭的現象,思考出自己對這些環境的想法。如:每次去補習公車裡頭的人非常多,從沒一次座到空位,「如果你是客運公司的管理者,你該怎麼去著手解決?」;更進一步地在公司,「如果你的職級比現在高了二級,你會怎麼解決公司的財務問題?」透過日常生活不段地思考運轉,久而久之就會訓練出屬於自己思考的路徑,面對問題只要透過這樣同樣的模式,答案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所以第一章說明了到底「思考」它的本質是什麼,絕不是胡思亂想做空夢,因為還要去實踐,如同像個冒險家,不斷地去發覺每個事物,敏銳觀察每個動向,即使流血了也無所謂,嗯!我深深地認同這樣的做法,有時候會碰壁,但久了的確在某些事情的解決上透過這樣的模式都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邏輯打動人心
書中提到Know-How這個名詞,也就是利用邏輯思考的方式,讓人理解所提出的方案或方法,而我覺得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這樣的模式去找出去問題與答案。當然,結論可能會發展出好幾個,其實最後的建議只要是最好的那一個就可以了。想想看,你向公司老闆列舉許多改善公司營運狀況的建議,通常執行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作者所想說的就是果斷地判斷,朝原定的一個目標去達成,多管齊下只會庸人自擾。瞭解怎麼運用邏輯,如何讓你的企劃案會被欣然接受?其實我覺得每個人在討論問題或個案的時候,對於聽者都必須察言觀色,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度不同,不可能都用你自己的方是去向人表達,有些人會聽不懂,而重點就是臨場的反應,如何隨機應變地去改變自己說話的方式,所以也就是說,若要打動人心,「不應是自己理解的順序,是對方理解的順序」。

再來前面所提到的,不能光從現象去做判斷,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在現代的新經濟模式中,已經沒有固定的模式和依據可以做判斷,因為「知識用買的,很快就可以找到了」,所以作者一直強調獨立思考的培養,他相當引以為傲的是,他所說的話都經過他自己思考出來的方向,幾乎很少引用古人或是先人的知識,由此可知,判斷一個問題所在,還是得歸於實證上面所得到的結論,別人給予你的資訊往往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當然日常中有很多用「搜尋」就可以輕易獲得的,那已經是一般的常識而沒有價值的,思考本質才是真正該去學習的,這就是所謂的網際網路經濟體發展出來的結果。

書中有提到提案中所用的「金字塔結構法」,所謂「金字塔結構法」首先分析出資料及事態將導出的結論、主張列成一張表;再來把表上的結論、主張根據主題的類似性做分類,在將同意類內的結論分別按順序區分,這時候把原因放在下層結論方放在上面,按快慢順序區分,也可以根據時間、社會習慣、數字大小等等做排序;檢討同層的共通結果,再討出最後的結論,放在最上層;最後,所有的主張都主張了金字塔。這其實就是幫你歸納與獨立分析,每個問題的釐清都是清晰的,有助於自己對現象的判斷,我認為是非常管用的方法。

洞悉本質的過程
這章所探討的其實就是要在怎麼樣的環境與過程中,能夠激發出洞悉問題的能力,其實就跟我在企業管理這門學科學到的「美國式企業」對於員工要求及福利是一樣的。Google這家公司,公司就宛如學校環境,有沙灘排球、沙龍美髮廳、健身房、可以隨時隨地休息的軟沙發,甚至上班時間是沒有固定的,還可以帶心愛的狗狗來公司開會這聽起來似乎是來玩的不是來工作的,但是Google就是要讓員工在快樂的心情中,有新奇的想法或思考,因為只要是一個新點子出現,就可以創造出五倍、十倍的經濟收益,Why not?常常接觸不一樣的事務,對每件事情都充滿好奇心,能夠在異質性(就是不分部門派別人員,彼此思考都是獨立的)工作環境下,就可以發現看不見的新事物。

當我讀到這邊,回想小時候對於做一件事情,不論是讀書或是畫畫,都想要跟別人有不一樣的想法,就是要跟學校教的不一樣,但又常常懷疑自己是否正確。正如大前研一說的:學習知識要像學習音樂、練習運動一般。不應該壓抑自己新奇的想法。看了這本書,有了重新拾回那個熱心好奇的自己。


第四章主題是「非線性思考的建議」。我想這章應該是整本書的核心. 曾經讀過朋友借我的一本書叫「當圓形遇上三角形」,就是透過人們喜愛的基本圖形了解每個人特屬的個性,進一步深入他的思考方式與他溝通,是一本增進人際關係的書。也就是將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曲型依直覺喜好排列,選擇曲形的人,書中提到會選此就是「非線性思考」的人。其特性是「提出假設,運用結論,繁瑣的規則與內容無須了解」的人,但這樣的舉動正是大前研一所要提倡的:跳脫體制、不要讓學校耽誤你、為沒有答案的問題找答案。倘若自己真的去研究和思考,比老師黑板一字一句教的更能夠吸收與體會。

作者所說的「街頭營生者」,我覺得就像是街頭藝人,雖然整天日晒雨淋,但確實比較讓人比較靠近,也清楚知道這邊的人喜歡哪些音樂、哪些表演、現在的人喜歡哪種音樂,也許哪天他有了新的發現,就一舉成功了。大前研一認為現在的老闆是越來越年輕化,有些二十五、六歲自己出來創業,有些就是街頭營生者,也懂得做企劃書、資產負債表、人事規劃等經理主管級的工作,他們個個親自力行,真正了解顧客的需求,追求的就是「個性化服務」,反而那些大企業老闆,花了二十幾年升上主管,所用的學術派管理似乎趕不上現代的潮流了。為何差距可以這麼大?因為「知識已經可以用買或搜尋輕易得到」,以前在高中的時候要找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不容易,甚至看不懂,現在上網搜尋一下,既有範例也有教學,也快就得到資訊,這也難怪為何有這麼多的年輕人想創業了。

我了解現在跟高中時又有一段差距,那也只不過是四、五年前的事情;變化越來越快,經濟狀態就越複雜,變數越多、未知數越多,所謂的經濟、數學模式似乎沒辦法完全套用。作者一直強調,現在學校或是生活所要學的,是思考模式而不是知識。他也說,「生活簡單」才能熱思考路徑可以更清晰地到達,什麼是生活簡單呢?無需思考的事情,也就是日常必備的物品或約定事項,就不要再去思考,儘量簡單化,穿著簡單、生活作息規律等等。這本書不但敘述思考的方法、新世界的經濟,生活運動也是個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時間的分割越簡單化越規律化,你就可以完全地思考你想做的事情了,更不會因為許躲瑣碎的事情讓你思緒變亂。

多接觸新事物,多看看以前未接觸過的領域,多嘗試新穎的思考與方法你的思考力才會提升,有些光怪陸離的現象或許才是事實的開端,作者常常透過一個事物的本質,發展出放射性的過程,最後導出驚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就透過非線性思考的環境與態度所得到的,人不應活在現狀。

讓構想大量湧現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絕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舊有想法遺留下來的做法,你只是跟隨者,相信別人應證過的只不過就是相信那個時間點,下一秒時間就不在那兒了,你很難解釋一件事情的發展。怎麼讓構想大量湧現,就是「抱持疑問就是解決問題的源頭」這樣的想法,其實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產生好奇心,更不要輕易相信傳媒。前面所提過到的,就是「先假設,再驗證」,但是往往人們在假設的那時候就打住了,人的思考就僅如此嗎?絕對不是。其實常常與人爭論某些觀點時,都會利用過去的觀點來敘說,從來沒想過利用現在出現的狀況或現狀獲得資訊來判斷,這個部分的確是可以去學習和努力的,這樣也會幫助你頭腦的運用,讓構想大量的湧現;再來就是抱持快樂的心態去做每件事情,因為悲觀並不會帶來希望,因為創意與思想都是需要希望的。

這章有提到所謂的「大前法則」,是指活在這個世界的任一角落或是不同文化的人民,都會透過網際網路的橫向平台,將每個文化與人民拉近甚至融合,創造出新的一個文化。想想看,全世界的網客包括我已經有十億人口,每天做的動作都是一樣的,好比是部落格的崛起、網路交易和拍賣、搜尋資訊和下載檔案、上網聽音樂,這些動作不就是網客共同的文化嗎?這個也是我之前所沒發現卻是身歷奇境!所以,以前覺得不可能、被忽略的事物沒有不可能會發生的,而不認為理所當然的人比較容易成功,世界不斷在變,人也要跟著變,這已無關讀理工科還是文科,每個人都要具備這樣的思考模式。小時候學習吹奏笛子時,每個人吹出來的味道都不同,每個人都有一番風味,有些吹的很工整而且拍子都對,但是聽起來毫無生氣;有的人拍子不穩,忽快忽慢,但是吹奏起來相當有氣氛,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記得國小要考吹奏笛子,曲目不限,大家都挑課本上老師建議的曲目來吹,但總有特別的人,既不是找課本的也不是找課外的,而是自己編沒有範例曲目的曲子,雖然成績並不出色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跳脫而有想像力的思考。如果做音樂都要按樂理的去做,那我想RAP饒舌音樂現在不可能長時間佔據美國Bill Board音樂榜冠軍了(雖然我不喜歡饒舌樂),同樣地,思考事情或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

解讀五年後的商機
第六章主題「解讀五年後的商機」和第七章主題「開拓者的思考」。我將此兩章擺在一起討論,因為能夠成為開拓者,他的思考是具備預測能力的。

此章所提到的,是作者對於一些未來生活的預測做一些新的看法,如「行動電話的未來」以及絕對普及的「家庭伺服器」,這些想法有些已經開始實際運作了,也有些還在發展中,但是這樣的想法在世界當中還算是新穎的,因為還沒真的落實在現實社會裡。書中有提到行動電話可以與悠遊卡、信用卡甚至ID卡做結合,而這就是「電子錢包」的概念,但是現在的情形仍停留在使用電腦這個平台,透過網路帳戶輸入才能進行功能,而利用手機無需網路下單,直接利用手機平台再透過網路進行交易或是身份認證,其實也就是把電腦放到掌心裡;而最近紐約時報報導日本行動電話的新發展,就是實體超連結(Physical hyperlink)。*1

A Futuristic Cellphone To Navigate the World 

在東京,透過手機上的鏡頭,這套模型可以閱讀所有建築物包括出租中的房屋的資訊。這項科技應用的層面非常廣,譬如可以利用手機訂購機票。

實體超連結也只不過是一個行動電話的應用之一,都是透過某些管道然後自動把相關資訊下載或呼叫出來,達成獲得資訊便利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在驗證身份或是車鑰匙,或許媒介改為輸入聲音來辨識。

看來這套系統似乎跟大前研一之前所預知到的發展幾乎是一樣的。去年到日本玩的時候,他們飲料瓶上都會有個條碼,一問之下,只需利用手機鏡頭將條碼的資訊轉譯至電腦網路然後手機自動下載有關的資訊下來,這是什麼的資訊呢?(現在台灣某些品牌的飲料也有類似的功能)原來是抽獎活動。有時候買零嘴也都有抽獎活動,還要寄明信片、剪印花,不是說自己懶,而是科技已經可以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了!

他也看出M2M(Machine to Machine)的商機無限,也就是感應器的應用,把事情運作的更有效率,解決資訊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再來就是電子化政府,窗口電子化,驗證電子化等等,這些都是作者從目前趨勢所思考出來的結果。其實除了思考的邏輯運用和途徑,以及生活的環境,最重要的就是「放大你自己的思考」,不收侷限,所創造出的想法不是只想得到一倍、二倍的效益,而是十倍、二十倍的效益。也就是勇於挑戰主管、經營者,把IBM、Google當成是目標,要有這樣宏觀的勇氣與思考模式,你的思考才會更寬闊、不受拘束。

最後,作者又重提了他所謂的「看不見的四個大陸」,第一個是舊時代的「實體經濟」,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後會越來越狹隘;再來就是「無國界經濟」,無論是資金、人才、金錢、事與物已在全世界不停地快速流動、互通有無,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採用鎖國政策包括中國大陸也是,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已經都融合一體了;「網際網路經濟」,十億人口的網客擁有共通的文化,而以後的生活型態與商機跟網際網路是脫不了關係的,現在也越來越多靠網路資源的分享讓更多的人觀看,獲得更多的利潤;最後一個就是「倍率經濟」,以前光靠單單一人影響整體經濟幾乎是不可能但現在卻可以了,原因是投資工具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你甚至可以用你資本的一百倍,借入一千倍的金錢,賺取無數倍的金錢,聽起來這樣的經濟發展是非常恐怖的,但真實的世界確實已經發展成這樣了。*2



讀完整本書,我驚覺這個世界變動原來是這麼巨大、這麼複雜,(如同牛頓形容宇宙如巨大的機械時鐘)我不就是活在時代的尖端的年輕人,卻明顯地缺乏了像大前研一這樣的敏銳的觀察與思考,這的確是如書上所說的,每天要不停地思考再思考,天天磨亮自己的大腦,才能辦法做出這樣敏銳的觀測。這本書讓我學習到很多,尤其學習或思考一件事情,不能只用正規或是課本的方法去想,跳脫正規的思慮,由自己思考出來的才會有更革命的創新,因為舊有思想都是只求出正確答案,但事實的答案並不是只有一個,但是自己的答案絕對只有一個,那就是成功的解答。我相信計算數字或統計可以訓練對一個題目的邏輯思考,但是思考一件死的東西你還是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唯有思考週遭環境的變化,訓練自己的邏輯,以及讓人信服的說明與理解,將是日後應該要思考的方向。**

小記:
其實自己看完之後, 我發現自己的人生觀是延續著當時的心境走下去的. 就像是我們注重環保或是綠色發展, 能夠展現自己獨立思考的一面. 思考自己的生活態度, 相信每個人都能夠關心在環境裡的每一個草木, 不要讓茫茫的社會觀阻礙你的思考方向, 或許"未來"就從這時候開始. 勉勵自己也勉勵大家囉!!



補充資料:
*1:目前Google已經開發最新的智慧型手機服務, 更近一步地只需利用手機鏡頭拍下的照片, 既可透過搜尋引擎找到一切相關的資訊, 將實體超連結應用範圍更為加大與快速 (如即時線上比價, 遊覽各國名勝古蹟的歷史與典故), 甚至代替條碼式. 詳細報導請參閱打開聯合報 看見紐約時報: Snap and Search (No Words Needed)
*2:James Martin<<21世紀關鍵倒數>>一書將世界現況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從倍率經濟到"幾何經濟", 從人工智慧到奈米科技等. 對目前世界發展有了更深遠. 更複雜的解釋, 甚至預測未來趨勢與應對方法. (右邊書籍欄有推薦^^)



參考資料與網站:
1.http://city.udn.com/50132/2199594?tpno=59&cate_no=50132
2.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3.自己
圖片引用來源:
1.自己
2.http://city.udn.com/50132/2199594?tpno=59&cate_no=50132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您寫的真好~
謝謝分享

Salmon 提到...

謝謝你的鼓勵!我很高興!!
希望你有收穫~~